呼家将演义:情节老套的缝合怪,却因内容够爽备受老百姓喜爱
来源: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: 2025-02-08 20:15:15
《说呼全传》,又名《呼家后代全传》《呼家将》《紫金鞭演义》《金鞭记》等,作者未知,成书于乾隆年间。共四十回,讲述呼延赞之孙守勇、守信的忠孝节义故事。
小说主体部分写守勇、守信兄弟逃命、获救、积蓄力量复仇,采用兄弟二人双线叙事。内容有人概括为:
呼氏兄弟救民女,拳打公子庞黑虎;
庞相献女媚君王,呼家遭难满门斩;
子孙报仇诛奸佞,骨肉完聚忠孝全。
庞集之子庞黑虎强抢民女赵凤奴,被守信、守勇揍了一顿,回去死了。庞集之女庞多花做了仁宗的贵妃,陷害守勇、守信之父呼延必显,挑唆宋仁宗下旨诛杀呼家满门。守信、守勇分别跑路,庞集不断派遣人马追杀。
守勇逃至王贵后人王汝南家中,与其女王金莲结婚,金莲生呼延庆;因庞集追索甚急,从王家逃到高山与赵凤奴结婚,赵凤奴生碧桃、梅仙;后又逃至新唐国,除妖得鞭,尚公主,公主生呼延寿、女儿(没提名字)。期间得包拯、牛夫人、杨令公阴魂相助。
守信在太行山得杨家寡妇和杨五郎相助,逃至西凉,与天定寨主齐国宝之女齐月娥结婚,生呼延龙、呼延豹。
守勇、守信的子女长大,守信带呼延庆和俩儿子去呼家坟祭拜,呼延庆被抓,被包公放走。呼延家三代把二代跑路、结婚的故事重演一遍。守勇兄弟带兵返回宋朝,请旨除奸,呼延家昭雪,大家都有封赏。三代各自成婚,其中碧桃、梅仙嫁了太子。
呼延家的故事之外,还写了庞妃的宫斗。她先是僭越,用曹后仪仗出行,后来害曹后被废。庞妃又害刘妃,把刘妃之子(小说直接称为太子)换成女儿,宫女太监保护太子。庞家公然在妓院谋害太子,呼家搭救。
总体来说,《说呼》人物、情节、思想、文笔都平平无奇,而且叙事有点混乱。看起来作者就是想完成讲呼家将故事这个任务,故事讲得怎么样,他并不在意,所以其他人物、逻辑、文笔、叙事等等都不重要。这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现在的影视剧,重点都是在“我要讲”。
在《杨家府演义》的对比之下,《说呼》简直连平平无奇都算不上——中华书局还把这两部小说放在一起。我反正是看了《说呼》第一页就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。
叙事的混乱主要表现在:
①情节的随意性。
小说很多地方给人一种莫名其妙之感,情节也不注重衔接,比如凤奴一开始是被抢的弱女子,后面变成山寨大王的妹妹,武艺高强,不知道是两人同名,还是作者写混乱了。
有学者说,书中的地理几乎没一处是对的。别说地理没有对的,就是国家名字也是照抄别人,比如守勇兄弟外逃至西羌、新唐——这两个地名应该是借鉴薛家将的故事,后面的铁丘坟故事也是。只能说作者写的太随意了,压根不走心。
②人物的随意性。
一是人物前后反差太大。
如庞妃第一次告状,说呼延必显对她不敬,仁宗前一秒还说,确实是你僭越仪仗,不怪他。下一秒就传密旨一道,令庞丞相领兵歼灭。
二是人物毫无铺垫,有头无尾。
大部分人物出场都没有介绍,给人的感觉就是突然冒出来一个人。
比如开头只说呼延必显妻子姓杨,后面突然就冒出来杨家寡妇帮守信,说杨氏是杨业之女。守勇要和王金莲结婚,突然冒出来一个牛夫人,牛夫人揍庞集时又说她是八姑娘,也不知道是哪儿的八姑娘。
祭祀铁丘坟,突然冒出来一个呼延虎。庞集梦见呼家三代来复仇,提到了呼瑞珠、呼彩鸾,但是这俩后面没出现过。赵文姬与呼延龙私定终身,之后文姬再没出现过。
三是人名时有错乱。
祝太公的女儿一开始叫顺姣,后面叫素娟。从情节来看,顺姣初见呼延庆,祝太公就许亲了。两个名字是同一人,而不是祝太公有两个女儿。花瑞莲梦见仙人预示她会嫁给呼延龙,但最后她嫁给了呼延庆。
不合情理的情节更多。
如守勇逃到王家获救,庞集又赶到,守勇只好男扮女装,被庞集怀疑,庞集要把他“洗剥干净”。前文提到包公告病在家,这时候说包家下人来禀报,守勇遇难,然后包公突然就出现在王家,正好阻止庞集。
另外,活着的包公都自称“包文正”,被别人称为“包文正”都是小意思了。
文笔方面,连回目都做不到对仗。
第2回回目“庞丞相诡计无施宋仁宗私访美女”好歹人物对仗了,第3回“仁宗驾幸庞园宠多花封贵妃”怎么看都是瞎写,但好歹知道意思,第27回“呼家将途逢兄妹铁丘坟三复盗祭”,都不知道啥意思。
写庞妃要复仇,这教“有仇不报非君子,兄长含冤我与伸”,看得出来是作者自己写的下半句了。庞集写信给庞天德,语言半文半白,水平惨不忍睹。
小说还大量引用唐诗、谚语,小说篇幅本来不长,每回大概3-4页,12回引用了10次,其他回目基本上也是一回引用6-8次。考虑到小说整体的语言风格和情节,这些引用不免有掉书袋之嫌。
情节的雷同,很容易让读者审美疲劳。守勇、守信的故事模式是:
逃命-获救-结婚-复仇,呼家三代重演一遍。
守勇被追杀,躲王家假山洞里获救,呼延龙(角木蛟)也是,情节一模一样。《隋唐演义》有罗士信徒手分斗牛,《说呼》有呼延庆徒手分斗牛。《水浒传》有三打祝家庄,《说呼》有庞四虎火烧祝家庄。
但就是这样一个平淡无味的故事,搁到现代网文里就是那种连水花都漂不起来的东抄西拼文,却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、欢迎——不仅清朝人,还有民国、近代、当代的很多民众。
我猜原因有二:一是历史上呼延家将的光环,二是爽文情节,符合下层民众“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”的朴素愿望。
就像现代人看网文小说一样,不过是图个爽,根本不关心情节是否合乎逻辑、故事是否抄、洗老套、人物设定是否崩塌,爽就完事!真有人指出来还会被怼“看个爽文而已、你那么较真干啥?”
缺点说完了,
来夸夸《说呼》的优点,总的来说,优点就是接地气。
一是叙事口吻有很明显的说书特点。开篇就是呼延必显用第一人称讲呼延家的来历,守勇兄弟出去游玩,又切回第三人称,讲到赵凤奴被抢,改为赵凤奴第一人称叙事。这种切换优点是有新意,缺点是显得乱。
二是人物语言生动,生活气息很浓。第一回庞黑虎挨揍,乱叫乱喊“啊唷唷,饶了我罢,实在打弗起哉”,据说是吴语,很生动。
王金莲生了呼延庆,丫鬟说“官官生得鼻直口方,声音响亮,与公子面貌一般的。这是小姐与公子伶伶俐俐,自然生的官官也是清清秀秀。若是龌龌龊龊的父母,必定生个邋邋遢遢的儿子。”叠词的连用有一种语言节奏之美,也显得丫鬟确实嘴皮子利索,人物立体了。
三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具有传奇色彩。今人或许觉得才子佳人的故事老套,不过,清代正是才子佳人小说流行的时候。《说呼》中涉及婚姻遇合,基本都是才子佳人小说情节,结局也是夫荣妻贵的大团圆情节。
四是主题鲜明。作者很明确自己的任务就是讲故事,又有意借小说宣扬社会教化,提倡忠孝节义,所以小说主题就是忠奸斗争,题材就是英雄传奇。
清代本是异族统治,民族问题比较敏感,所以小说不写呼延家战场对敌,西凉、新唐也不涉异族,专一写呼延家和庞家的斗争。
《水浒传》开创了英雄传奇小说模式,《杨家府演义》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家将小说模式。家将小说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一个分支,以家将故事为中心,有固定的故事模式和英雄主角,反映了长期以来民众的一种英雄崇拜心理,所以家将小说群众基础非常扎实。
杨家将、呼家将、狄家将、薛家将、罗家将、岳家将,并称“六大家将”,可以分为说唐和说宋两个系列——不过岳家将好像是个例外。呼家将、狄家将都是由杨家将故事演化而来。
家将小说故事模式大概是:先辈一心为国遭陷害——后代逃亡——后代聚义——复仇成功。有论文把家将小说的文化内涵概括为:失衡的君臣关系、乱世的“英雄崇拜”情结、深厚的家族文化内涵、“尊王攘夷”的战争观念。
“尊王攘夷”观念其实是民族矛盾的反映:家将小说通过“番女慕汉将”的情节来寄托“补恨”理想,是出于一种民族心理的补偿或安慰。
作者通过对番邦女性的歧视、丑化或妖魔化来维护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,实为通过文学作品实现“补恨”的理想,慰藉汉民族的屡被挫伤的民族虚荣心。
所以,在英雄传奇小说中,“我”方男将与敌方女将结合的例子比比皆是:如王英、扈三娘,土行孙、邓婵玉,韩起龙、巴秀琳,牛通、石鸾英,杨六郎、黄琼女等等,花木兰宁死也不愿意做可汗的妃子,都是这种大汉族主义观念的反映。
这跟现在某些男的yy中国男人征服日本女人一样,不过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。但在正常情况下,
一个人不如别人被欺负了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努力提高自己,而不是去欺负女人。